苍凉的诗意幻境——撒哈拉 三毛在她的《撒哈拉的故事》说:不记得是哪一年,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《国家地理》杂志,那期书里,正好介绍撒哈拉。我只看一遍,我不能解释的,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,就莫名奇妙的、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。 蘑菇状白沙漠 喜欢上撒哈拉是因为三毛的缘故,我对于撒哈拉那种近乎乡愁般的记忆不似前世而来,却是来自三毛的书里。 撒哈拉,在阿拉伯语中是“大荒漠”的意思,这个在常人眼里除了荒漠一无是处的地方。 三毛,一个异常漂泊的灵魂,一个可以将文字写成寂寞花朵的灵魂,她带着我穿越撒哈拉遥远的黄沙,走遍尘世的苍茫。 撒哈拉对于三毛来说是她的驿站亦是她的归宿,她钟情于那里的一切,她爱那金黄的沙漠,她爱沙漠尽头绚烂的晚霞,她爱沙漠中独行的骆驼,她爱骆驼留下的长长的呜咽,以及一切的一切让人遐想却无法企及的神秘和诗意的世界。她纵情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认真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,正如她所说:“我个人,在生命的可能里,决不因为苦难而忘却了自己的责任。”最终她将生活和文字中最美丽的色彩留在了撒哈拉午夜的黄沙中。 埃及风情 我一直认为三毛是一个流浪着、却又是真正生活中的奇特女子,她为什么选择了流浪异域,希望足迹遍布撒哈拉吗?为什么选择了如此艰苦的环境去领略凄楚与绝境的战栗?是为了漫天黄沙翻滚的雄浑,是为了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悠远,还是驼铃的声声悠扬?我的青春里没有撒哈拉,但是从她的文字中我领悟到:正是因为对沙漠满怀着憧憬和渴望,三毛走进了撒哈拉,从而拥有了对于生活中的那些不同寻常的认知;只有满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,带着对它的向往,缩短与它感情的距离才能真正领悟沙漠。于是我明白,只有感情的亲近才可得到求索中的渴望,感情中的认知。 当初三毛决定去撒哈拉沙漠的时候有着怎样的豪情壮志呢?她是怎样放下家人的呢?我总是放不下太多的东西,太多的人。我挂念他们就像挂念我自己。实在不想等到老的头发斑白的时候,才发现原来我伤害了这么多爱我的人。有时候,我真的想放下所有的一切,一个人到那个荒凉的地方让心安静一下。 在撒哈拉,呼啸的狂风夹杂着黄沙漫天飞往,摇摇曳曳。三毛心中定是也有一片撒哈拉沙漠吧,当撒哈拉真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 ,我才真正的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交错中是那么的让人欲哭无泪,无赖的物资匮乏,无赖的现代文明的疏远,无赖的寂寞,无赖的远行。 这个神秘区域究竟还蕴藏着怎样的风景?西奈山迎接第一缕曙光、尼罗河迎接华美日落、红海边享受闲适时光、撒哈拉圆儿时的梦想…… 曾经旅行过,却没有一个人;一个人远行过,却不是为了旅行。 一个人旅行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走走停停:可以在街角晃荡;也可以挤进人头攒动的小店;还可以站在街边,看着周围行人三三两两地走过。自己就这么看着,恬然、自得。 菩提本无树/明镜亦非台/本来无一物/何处惹尘埃。只想就此入定,如佛陀一般,做个世外人,一叶浮萍,随波漂,随风散,不去管这红尘俗世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