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登南湖大山坠谷的宏达电工程师获救,让关心他的社会大众鬆了口气。登山遇突发状况如何脱困?医师表示,野外求生须掌握「333原则」,3小时内保暖,3天饮水,3周饮食,但切勿花费力气找寻食物,以免失温、脱水导致意外。 「先御寒,再饮水,最后觅食。」台北荣总急诊部主治医师高伟峰说,正常人体温37度,低于30度恐失去意识,野外遇难首重保暖,风速若增加4倍,失温速度会快1倍,民众应先寻找防风遮雨之所,如山洞或树荫下,以防失温。 一般而言,3天没喝水可能危及性命。高伟峰强调,每日饮水应掌握「少量多次分配」原则,别一口气喝太多水,每日饮水至少应维持100CC。民众如果能确实做好保暖与饮水,通常3周至1个月不吃东西,也不见得会致命。 登山何时该停? 登山何时该喊停?高伟峰说,呕吐、肺水肿、脑水肿等,皆是常见高山症状,若已呕吐,最好别再往上走;不舒服症状加剧时,应考虑身体是否已无法负荷。一旦出现咳血痰等肺水肿症状,脚跟与脚尖无法一直线走路或双脚跨不出去,当心已有高山脑水肿,建议儘速下山。 「冬季出游应注意温度。」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急诊部主任陈维恭说,3千公尺以上高山的空气含氧量低,若有心血管疾病,最好选择海拔一千公尺以下地点,以免高山症发作,救援困难引发意外。 他建议心血管调适力不佳、体能不好的人,尽量避免耗能活动,出游最好结伴同行,应以救援容易的平地景点为主,药物也须随身携带。 高伟峰建议,民众除了保暖及替换衣物,手机备用电池、肠胃药、食盐,能量高、易消化与质量轻的碳水化合物,如巧克力、糖果与苏打饼干等,也是出游必备物品。如果计画到4千公尺以上高山旅游,记得行前一个月做高地体能训练,适应高度再出发。 |
分享到: